<progress id="v7hb9"><menuitem id="v7hb9"><b id="v7hb9"></b></menuitem></progress>

<progress id="v7hb9"></progress>

        <form id="v7hb9"><font id="v7hb9"></font></form>

        <progress id="v7hb9"></progress>

        <big id="v7hb9"><progress id="v7hb9"><cite id="v7hb9"></cite></progress></big>

              <address id="v7hb9"></address>

              数字报
              肇庆高新区一村社区与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 一江两岸携手发展
              分享到

              微信

              微博

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分享到-微信
              X

              核心提示: 驾车沿着肇庆高新区北江大堤行驶,不一会,记者就来到环境舒适的一村社区。该社区坐落北江边,站在大堤向东望去,正是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。一直以来,一村社区与芦苞镇在商贸、务工、农业等方面交流密切,不断谱写出两地发展的崭新篇章。

              ◎肇庆高新区一村社区与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隔江相望。

              驾车沿着肇庆高新区北江大堤行驶,不一会,记者就来到环境舒适的一村社区。该社区坐落北江边,站在大堤向东望去,正是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。一直以来,一村社区与芦苞镇在商贸、务工、农业等方面交流密切,不断谱写出两地发展的崭新篇章。

              文/图 西江日报记者 严炯明

              1

              一江两岸来往密切

              一村社区所在地域在1958年前仍归属三水管理。1958年,中共广东省委发出“开发草塘,消灭钉螺,根除血吸虫”的号召,决定将血吸虫繁殖地的六泊草塘,由国家投资建设农场。

              同年2月,华南农垦总局在四会、三水交界的六泊草塘成立大旺机械化农场。正是此时,一村作业区(一村社区前身)所处地区归入大旺机械化农场管理,后来在1988年又划归肇庆市管理。

              当地年纪稍大老人中流传着一句话:先有蒋岸,后有芦苞。蒋岸,是一村社区一处地名,解放前此处形成了周边地区一个较大集镇。

              “蒋岸以前有着米铺、布铺、当铺,对岸的三水百姓都坐船过来趁墟。”73岁黄永常跟记者回忆道。

              后因多重因素,对岸的芦苞镇商贸逐步兴旺起来,对岸的三水居民甚少再到蒋岸购买生活用品。然而,北江西岸的芦苞镇西河村村民依然习惯来到一村社区赶集,一直延续至今。“社区划定了一个区域,方便西河村村民每天早上过来交易商品。”一村社区副书记林延东说。

              大旺农场成立后,当地仍未有中学。黄永常小学毕业后,就到芦苞中学读初中。“我们当年在附近渡口坐机帆船过去芦苞读书,每趟五分钱,后来涨到八分。”他说。直到1963年,大旺农场设立农业中学,当地职工子女才可就近读书。

              2

              从去三水务工到家门口就业

              大旺农场建立之初,一村社区以水稻种植为主,后来又引入甘蔗种植。1978年,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,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。也正是这一年,广东省委决定将大旺农场改为大旺华侨农场。

              乘着改革东风,一村社区在1983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当地广大职工开始承包土地广泛种植甘蔗。责任制也解放了当地大量劳动力,职工子女纷纷选择到芦苞镇的针织厂、手套厂、鞋厂打工。

              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远远超过当地干部职工,这一点得到黄永常承认。“我当时是作业区主任,每个月工资几十元,而农场职工承包种甘蔗每年收入大概500到1000元”,他讲道,“在芦苞的工厂打工,每个月也有一到两千元。”

              不少职工子女把打工收入寄回来,帮补家庭。部分人最后甚至选择落户三水。“大旺这边当年仍然以农业为主,后来又开展鱼塘养殖,但是就业发展机会还比不上芦苞镇。”林延东说。

              一村社区发展迎来腾飞,是在肇庆高新区成立后,各种惠企政策推出吸引大批高新企业落户。2003年,一村社区辖区亚铝工业城落户,社区提供一万亩土地。此后,中亚铝业、宝龙汽车等一批企业在一村社区扎根发展。

              企业的落户,让当地居民无需到邻近的芦苞镇务工,家门口就可以找到高薪工作。林延东说:“经过近二十年发展,大部分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。我相信未来会更好的。”

              3

              致力打造民俗文化社区

              近年来,肇庆高新区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,以一村社区村容村貌整治为着力点,助力乡村振兴建设,打造民俗文化社区。

              12月23日,记者来到位于肇庆高新区一村社区,一座写着“蒋家村”的牌坊让人眼前一亮。宽阔笔直的村道,沿路房屋外墙都统一进行亮化。沿着村道走去,一座建于清朝的蒋氏大宗祠映入眼帘。宗祠前台基上有进士桅杆石、举人桅杆石,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研究价值。

              在保存古村古貌的基础上,一村社区还将在蒋家村旁修建观景亭、小公园,并将提供24个停车位,为居民群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。

              除此以外,蒋家村还建成一个文化活动室,可以供村民休闲、娱乐、阅读以及运动。

              在蒋家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梁先生,说起村容村貌的种种变化,不禁感慨万千。“我们村以前没有水泥路,都是黄泥地,现在改变了很多,道路全部硬底化,变成了美丽乡村。”他说。

              蒋家村的改变只是一村社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。去年以来,该社区还对黎家村、下朱村、上朱村等村容村貌进行升级改造。

              “未来,我们会积极培育‘一社区一品牌’,打造民俗文化社区,为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添砖加瓦。”林延东说。

              西江日报、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              1.
              凡本网“西江日报”电子报,以及注明来源“西江日报”、“西江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、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、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。凡是未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、链接、转贴、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。已经被本网授权的,使用时必须做到:(1)注明来源“来源:西江日报”、作者信息“西江日报记者***”、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。(2)如修改标题,必须注明原标题。(3)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,仍须注明来源“来源:西江日报”。
              2.
              本网未注明“来源:西江网”或“来源:西江日报”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,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,如其它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稿件来源”,并自行负法律责任。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,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              3.
             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、名誉权等问题,请尽快与本网联系。
              联系人:罗小姐、涂先生(电话:0758—2722284)
              详细请浏览:http://www.ruiqihumu.com/about/copyright.shtml

              关于我们| 广告服务| 版权声明| 联系我们| 友情链接| 事业单位

              粤ICP备09102757号|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|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|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|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

             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(西江网版权所有),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

              A片鲁鲁
              <progress id="v7hb9"><menuitem id="v7hb9"><b id="v7hb9"></b></menuitem></progress>

              <progress id="v7hb9"></progress>

                    <form id="v7hb9"><font id="v7hb9"></font></form>

                    <progress id="v7hb9"></progress>

                    <big id="v7hb9"><progress id="v7hb9"><cite id="v7hb9"></cite></progress></big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address id="v7hb9"></address>